说到外蒙古,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讲起收复外蒙古这个故事,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人物就是徐树铮。对于他是否是一个民族英雄,多少年来,一直有很大的争议。在这之中,究竟又是一番怎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有人说徐树铮是国民军阀的第一才子,有当代“班超”的美誉,却也不乏有人说徐树铮是民族罪人。因为在表面上看来徐树铮为中国收复了外蒙古,可实际中却也让中国失去了外蒙古。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面积爆发后,徐树铮满怀一腔热血,投笔从戎,想要完成自己的夙愿。历经了之前战争中的失败和历史大环境下的影响,不得不为参战军寻找自己出路的徐树铮,当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外蒙古。
关于外蒙的问题,徐树铮很早就开始留心关注了,早期时,曾给靳云鹏写信就明确说明了自己力保蒙古的军事战略部署。
在徐树铮从奉军辞去了副司令一职之后,就开始编排组织新的队伍了。在当时,是陈毅负责中国对接外蒙古的事务。1915年,参事陈毅进行了一次谈判,谈判的内容与《中俄蒙约定》有关,在《中俄蒙约定》中有这样一项:外蒙古虽承认了中国的主权,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同时,中国、俄国也要承认外蒙古的自治统治,并且不可以在外蒙古派遣驻扎官员军队,也不能移民。
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贡献与才能,身披铠甲,带领汉军攻下一座座城池,自赵、代、魏、燕无一没有战败,正当只剩下齐国这千钧一发之际,刘邦派来一位身边谋士——郦食。讲到这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了,郦食凭借着自身优势,以三寸不烂之舌劝使齐王归顺投降。
然而故事仅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韩信心中,实则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当时韩信是想要攻打齐国后,收归自己的囊中,独立一国,发展成为自己的大本营。所以并没有理会郦食劝服的战果,还是向齐国发兵开始进攻。齐王并不知其中缘由,误以为是郦食欺骗了自己,于是下令将郦食烹杀了。
故事的结局,韩信还是发兵灭齐,最终从刘邦身边的将军演变成异姓诸侯,成为了“齐王”。可以说韩信从产生“佣兵自立”这个想法开始,他的命运就基本注定了,而这件事情也是韩信人生命运的转折点。说到这里,是否发现了与今天徐树铮收复外蒙古的情况有些类似呢。
继大清王朝灭亡之后,外蒙古虽在名义上还隶属于中国,但实际早已像清朝的末代皇帝一样名存实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罗斯帝国分崩瓦解,导致内战不断,外蒙的王公却不想参与其中,便有了想要回归祖国怀抱的想法。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大多部分的军队都从外蒙古撤离了出来,只剩下一些没有精准演练过的残军。在陈毅一次又一次对北洋政府的要求下,政府终于派出队伍,收复了唐努乌梁海。为了防止俄国在这个时候伺机侵略与吞并,将阿勒泰地区划分到了新疆,这次划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如今的地图上,阿勒泰地区仍属于新疆的领域。
在政治上的动荡和战争环境的影响下,经济危机席卷了当时的外蒙古。此时的陈毅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免除了外蒙古各盟旗以及沙毕纳尔之前欠下中国国家银行的旧债和利息为条件,将中国银行分行设立到了库伦,并使外蒙古不再拥有金融权。这一举动措施,既大大的缓解了当时外蒙古的经济危机,同时也加强了外蒙古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陈毅在各个方面都将外蒙古的事情安排妥当,又找出种种理由接触了外蒙古政府的疑虑,在大家看来,外蒙古回归中国只是指日可待的问题了。然而这时,徐树铮出现了。
徐树铮的出现,让收复外内蒙更上了一层难度,一方面是因为,徐树铮作为北洋政府的首领将军,向来心比天高,另一方面,从小到大一直舞刀弄枪的徐树铮,并不喜欢文人学士,即使到了外蒙古,他也看不起陈毅。
他害怕陈毅抢他收复外内蒙的功劳,于是处处与陈毅作对,对陈毅做出的决定也都选择全盘否定,并且下令强制王公们无条件的放弃外内蒙的自治权。这个决定宣布后,举国上下一片欢歌笑语,大家都觉得出了一口气,报纸文章中对于徐树铮的赞美也是越来越多。
人们大概被眼前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很少人能够在往里细细深究。没有人想到正是由于徐树铮这样的豪横无礼,所以导致北洋政府失去了蒙古王公长久以来的信任,这样压抑的环境下,一定会有新的民族纠纷发生,而这之前的一切只是一根还未点燃的导火索。
没过多久,军阀混战开始,徐树铮背后的靠山段祺瑞被迫下台,徐树铮就此没有了背后的依靠。军阀方面也撤销了徐树铮的职务,重新派遣陈毅到外蒙古管理。当陈毅再一次来到外内蒙时,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局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超强的能力使陈毅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马上开始着手重新整治外蒙古,准备卷土重来,陈毅试图在外蒙古创立行省,然而大局已定,这个举措并未防止外蒙古的独立。
从以上的内容不难看出,当时真正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人是陈毅,而非徐树铮。在收复外蒙古的这件事情中,徐树铮只是一个贪图自己一时荣誉与利益,只想夺人之功,并不顾全大局的军阀将领,导致最后收复外内蒙失败。
然而我们也不能就这样以偏概全,就这样全盘否定徐树铮的功绩,可以说他既是一位民族英雄,同时也是民族的罪人。